服务详情
瘢痕模型的构建方法及研究进展总结如下:
一、主要建模方法
(一)动物模型分类
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
通过手术切除兔耳全层皮肤(直径10-15mm)或创面暴露法诱导瘢痕,术后3周形成与人增生性瘢痕相似的组织学特征(胶原沉积异常、成纤维细胞增殖)
优势:瘢痕形成稳定且高度模拟人类病理特征;局限性:需长期观察(≥3周)且耳部操作空间受限
小鼠瘢痕模型
基因干预型:过表达JUN基因小鼠背侧皮肤创伤后形成增生性瘢痕,伴随真皮层增厚和纤维化
张力牵拉型:改良小鼠背部张力装置施加稳定牵拉(12-15kPa),诱导二期愈合创面形成胶原纤维紊乱的瘢痕组织
巴马小型猪烫伤模型
使用100℃温控烫头接触皮肤20秒,创面自然愈合后形成瘢痕,适合模拟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挛缩
免疫缺陷裸鼠移植模型
移植人源性瘢痕组织至裸鼠背部(2cm×2cm创面),用于研究移植瘢痕的血管生成及药物渗透性
(二)建模技术改良
动态监测技术:结合荧光标记胶原Ⅲ和张力传感器,实时监测瘢痕组织重塑过程
复合模型构建:联合基因编辑(如CRISPR靶向TGF-β1)与机械牵拉,模拟多因素致瘢机制
二、模型评估指标
组织学指标
瘢痕厚度测量(HE染色)及胶原排列评分(Masson染色)
成纤维细胞密度与α-SMA表达水平
影像学评估
高频超声检测瘢痕层厚度及血流信号
激光共聚焦观察胶原纤维三维结构
分子生物学检测
TGF-β1/Smad通路激活状态(Western blot)
炎症因子IL-6、TNF-α浓度(ELISA)